叶向高,韩癀等人都沉着脸,心里越发的难受。
他们想要阻止,可却没有一点办法。东林党完全失势,没有权力,最重要的是,宫里的皇帝厌恶东林党,他们上再多的奏本也无济于事。
而被他们寄予厚望的信王,在这种事情上,完全帮不上忙。
“必须要想办法!”杨涟猛然站起来,近乎嘶吼道。
叶向高,韩癀,黄尊素等人也都跟着起身,神色冷肃的相继离开武成阁,他们需要想办法,狎妓,宿娼已经不重要,“结社,结党”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靖王进了文昭阁,信王很是热情的招待,两人相谈甚欢。
信王要借助督政院来任命官吏,要借助督政院要施行某些权力。而靖王也需要借助文昭阁来施行他督政院通过的各项“法度”,两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在文昭阁待了小半个时辰,靖王才走出文昭阁,一边走,一边目光炯炯。
督政院在手,大权在握,他心里的野心在慢慢膨胀。
他身边跟着一个内监,看上去并不大,不到三十岁,这是原靖江王府的承奉司太监,名叫王潮,他看着靖王的脚后跟,亦步亦趋的跟着。
靖王本想回武成阁,可忽的又转向景阳宫方向。
靖王这一动,王潮就连忙道:“王爷可是要去御书房?”
靖王还是思索,下意识的道:“嗯,本王想让皇上给我整肃督政院的权力。”靖王对于东林党的掣肘,也心生厌恶。
王潮瞥了眼四周,走近低声道:“王爷,与其向皇上要权,不如您自行立威。”
靖王的脚步一顿,转头看了他一眼,道:“怎么立威?”
王潮躬身低头,道:“王爷,那‘九条’就是最好的立威手段。”
靖王神色一动,随即心里就嘭嘭嘭跳动,也醒悟过来,沉吟着道:“本王明白了。回府,另外,将那几位大人召来,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王潮这才暗松一口气,应了声:“是。”
此刻,御书房内,朱栩又遇到了麻烦事。
陕西总督杨鹤上奏,陕西各地的灾情越演越烈,民乱不断增多,哪怕是有足够的粮食也赈抚不过来,俨然要成燎原之势。
不止于此,四川,湖广等地的布政使也都上奏,夏粮未到,已经可以预见,必然会大规模的减产,甚至有些地方,千里干涸,注定了颗粒无收。
这些不是给朱栩找麻烦,是实实在在的遇到了难题。
涉及到的地方太广,灾情严重,单单依靠官府的力量根本赈抚不过来,一旦形成民乱,在偌大的陕地,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总督衙门都有些应付不过来。可若是动用洪承畴的忠勇军,事态就必然会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会激起更大的变乱。
朱栩看了半晌,盯着一道道奏本,轻声自语道:“看来,赈灾不能依靠官府,可没有官府的弹压,民乱就会失控”
这是一件极其令人头疼事情,一个陕西还好说,最多就是加派人手,可若是遍及大明各地,那动用的人力物力就难以想象,绝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