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国人合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莱坞看中的,无非是国内市场。说是合拍,实际上还是他们占主动,找几个国内演员演配角,或者植入点华国元素,我们能拿到的话语权很少。关键效果还未必见得好,国内观众现在被骗多了,也不怎么买账了。”
说完之后,徐东苦笑了一声。
好莱坞也不是慈善机构,人家摆明就是看中了国内市场潜力,才跟你玩合拍。很多片子名义上合拍,实际上骨子里还是居高临下,看不上国内电影人,根本没有平等对话的意思。
第275章 踏足北美第一步!
“当然不能简单粗暴搞拼接、打补丁,靠忽悠国内观众,是玩不下去的。而且我们做合拍片可不是为了让好莱坞赚国内的钱,最终目的还是为华语电影真正走出去趟路子、做积累。”
王奈杰认真地说道。
“就算是极少数正儿八经的合拍片,也很难调和两国观众口味。这几年国内推出的合拍片不少,可要么就是国外反响不错国内不待见,要么就干脆不伦不类,两头不讨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作品。”
保利影业发行和制作产业链相当完善,也曾经参与过合拍片的制作与发行,所以在这方面,徐东很清楚内情,是国内少数真正有发言权的人。
他还特意举了个例子:
“去年大导演张一谋制作的《防线》,堪称大制作大投入,几乎请遍了两岸三地的明星,还找来好莱坞大牌、专业团队加盟。负责主控主投的亿达影业本来寄予厚望,结果连本钱都没赚回来,还亏了不少。就是因为风格太混搭,东西方元素强行融合,结果国内国外口碑全部扑街。”
“不能因为电影失败了,就否定了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至少这些电影的尝试,给了我们这样的后来者很多启发,让我们知道如何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王奈杰说的是心里话,他始终认为合拍片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很多人急功近利、方法不够灵活而已。“我们不能永远躲在家里,自己玩自己的吧?”
为什么华语电影拍不起一两亿美元的顶级特效大制作?因为缺少海外观众,撑不起庞大的票房。总不能指望每部大制作都破影史纪录吧?破釜沉舟也只能偶尔为之,不能次次都这么干。
光靠国内单一市场的票房,华语电影永远谈不上真正的走出去。
王奈杰总觉得,做人要有追求一些。上天安排自己穿越一回,不应该就是为了躲在家里苟且,按部就班赚钱。要是自己有系统傍身,还只敢窝里横,未免太 low逼了点。
但是具体如何操作,也要讲究技巧。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指望一次就能取得多大的突破,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所以我的考虑,是从合拍片做起,而且要从创意源头和发行端开始介入,而不是后期意义上简单的加入国内演员和投资。可以先用一部中小成本的制作试水,争取拿出一个双方观众都能看懂且接受的故事,积累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