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南阳的李问打了一个喷嚏,并不知道有人在想他了。
第十五章 事不宜迟
南阳府的城门外不少的流民聚集在那里,守城的官差拦着不让流民入城。马上 就到秋闱考试了,城门守着这么多的灾民,他这个南阳府府尹若是放置这些灾民不 管,任由灾民在城门外饿死,他这个南阳府府尹说出去的名声也不好听。
自古当官大多的为名为利,为的是自己的名声和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民谋利 ,姚大人为自己也是自己的名声着想。
在考虑到种种原因之后,南阳府府尹姚大人还是让人在城外搭建了两个棚子,
派了几名官差在外面负责给流民施粥。每日城外就有许多灾民在等着领吃的,最少 有一口吃的他们就能活下去,不会活活饿死。
大锅的粥水一抬出来,等在外面的灾民们一哄而上,手上拎着大勺子的大汉喊 道:“排好队,统统都排好队……”
“胡乱占位的都赶出去!”
前面的汉子占着身强力壮的,把老弱妇孺挤到后面去,他们排在了前头。带着 孩子的妇人揽着怀里的几岁大的孩子,拿着个破碗排队领吃的。
“大爷,给多一点吧。”
“下一个。”拎着勺子的官差舀了一勺粥上来,喊道。
这段时间读书人说的最多的就是太子殿下去往平洲赈灾一事,说的有板有眼, 就跟亲眼所见一样。
在知道姚大人的给灾民施粥一事之后,学子们在夸太子殿下的同时也梢上了一 位南阳府府尹姚大人。
不过李问在知道这一位姚大人的这种行为之后,并不是太赞同他的这种做法。 你能施舍十天半个月的粥,能施一个月的粥,难道还能施舍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吗 ?若是知道躺着就能有饭吃,那不是所有的人都躺着等着别人给施舍一口吃的了, 这是助长了这些难民们的懒惰性。
李问从来就不赞成人可以不劳而获,不劳而获只会造就人的懒惰。
现在只有少部分的流民到了南阳这里,伴随着更多的流民到来,就需要的粮食 就更多,到时候哪里能拿的出这么多的粮食?而且还有马上就要入秋了,这一入秋 就是冬天的到来,天一冷,这些聚集到城门外的流民连一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岂 不是是活活的冻死在外面?
李问不是不赞同那一位姚大人给灾民一口吃的,只是他不赞同姚大人用这样的 方法来帮助灾民罢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临近八月秋闱了,他这段时间都是全力在准备考试的事情,是以李问这段时间 也没什么空到庄子那边去,有什么事都是让庄子那边的人的直接到他这边来,他吩 咐下面的人去做。
在知道城门外聚集了流民之后,李问的心里对此还是有点想法的,他便让小廝 过去通知管事的过来一趟,有些事吩咐管事的去做。
“你每日抽点时间到城外去看看,若是遇到合适的人,可以多招几个短工回去 庄子那边干活吧。能干活的,人老实本事的都行,庄子那边不是还有一些没人住的 旧房吗,就安排人住在那边去,每日负责一日两顿饭吃。”李问让庄子那边负责的 管事到城外去走走,庄子那边需要人手做事,若是遇到好的,多招几个回去干活都 行。
前期是要考察一番,酬劳不必多给,这些人要能干活的就给地方住、给一口饭 吃。若是干的好的,人品也不差的,再挑出来另行安排,李问把这些事和管事的交 情清楚,知道管事的就处理好。
“是,还是小公子想的周到,我明早就过去瞧瞧。”管事的知道他们小公子心 善,不然也不会对庄子那边的农奴和佃农们那么好了。就连他们这些管事做的好的 ,一年还能提一次工钱,还有各种的奖励。
可不就是,他们庄子那边现在缺人干活,至于住的地方也有,现在去招回来的 人能给一口饭吃,就能给他们干活。如果是做的好的,再按公子说的挑出来另行安 排。
“哦,是了,还有一事,你看看庄子那边还是悃农那里,有合适的人,挑几个 脑子聪明的,学东西快的,会干活的,往每个区的负责人那里加派两到三个人过去 跟着学习做事。”区域那边的管理人太少了,李问是觉得要多调几个人上去跟着学 习,他有预感,日后这些人没准还会派得上别的用场。
这天底下种地的农民很多,但是真正的能种的好地、懂得如何去种出更多粮食
的农民,他可以说除了他这里之外,整个大成都找不出几个了。他手下这一批人是 他花费了好几年的心血才培养起来的人才,这一个个都是种地的好手0
好人才就要多培养出几个,免得日后要用人的时候找不到人手来用。
“行行,
“我刚才说的几件事你记得就行了。我这儿没什么事了,你回去忙你的事吧。 ”吩咐完了事情后,李问就让人回去了。
这会儿大家都忙,等到七月庄子那边的粮食也要收了,到时候地里的活计多, 往后的这两三个月要做的事多,需要的人手也多。往年读书没那么忙的时候,他还 会下地去帮忙干活,美其名是跟着体验生活,学习各种种田知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很多事情还是要亲自去做了才知道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