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能够想到的东西,我们都想不到?
2003年4月12日的这次辩论,热烈程度和效果远远超越前两次,甚至出现了惊人的辩论高潮。
批评“工程”的学者中,特别是蒋祖棣这人很有意思,要知道当年他在国内,也算是有点学术地位。
但是,去了丑国之后,人家的研究就更有意思了。
《蒋文》最重要的内容,是讨论“工程”对“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
《蒋文》作者注意到,“工程”使用的是OxCal系列样品程序。
他特地向牛津大学求得这一程序,并以此验算了“工程”发表的、为数不多的碳-14数据。
结果,他算出的年代置信范围远远大于《简本》公布的“拟合”数据。
《蒋文》介绍说,OxCal程序系列样品计算法,虽可获得较窄的置信区间,但只有68.2%的置信度;
此计算程序的精确度,备受国际碳-14学者的批评。
“工程”为何不使用,置信度已达到95.4%或99.7%的其他方法呢?
《蒋文》分析说,其原因是后者的置信范围,比前者增多一二百年。
从而达不到“工程”领导规定的“碳14年代数据的精度,要达到正负20年左右”的要求。
而挑选置信范围小的计算法,可以将武王伐纣的年代压缩到几十年内,从而排除44种说法中的大部分。
也就是说,“工程”为了排除更多的观点,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
《蒋文》又指出,“工程”依据的OxCal程序的系列样品计算法,不代表国际公认的树轮校正法。
国际碳-14专家,已指出这一算法的过程中,夹杂了人为加工的成分,所得到的年代并不准确。
其人为成分是指,在计算中碳-14专家需要考古专家提供考古的“系列样品”。
即一组分期明确,而又有每一期的上限年代和下限年代的考古样品。
而考古学家很难提供如此精确的样品,勉强为之,则带有很大的猜测或人为成分。
《蒋文》以“工程”在澧西的考古报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