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页

“这里又没有旁人,刘主簿又何必虚赞。”听到赞誉,楚质却没有丝毫笑容,轻叹说道:“辛苦不辛苦倒是其次,只怕是有愧太守之托。”

“大人宽心,才一个晚上,我们已经求得三千石米粮,想必明日的收获更大。”刘仁之劝慰说道,心中微叹,这话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要知道按照楚质先易后难的策略,刚才他们前去拜访的都是些在官生中登记在案的积善人家。

所谓的积善人家,说白了就是平日积极响应官衙的号召,出钱出力做善事的富户,这些人或者是想官员承情,或者想借机卖好以达到某个目的,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官衙要求的事情,与自身利益没有太大冲突,或者利益冲突不大时,一般都乐于按令行事,然而一县之中,自然不可能人人都会如此的,有些后台够硬的士绅,不卖官衙的账也是常有的事情。

“刘主簿不必好言安慰。”楚质轻声道:“如今官仓少粮也不是什么隐秘之事,粮价上涨也是自然的,有些人显然是存了异样心思,玩想囤积居奇的花样,想借次机会捞一把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刘仁之沉默不语,知道楚质话里意有所指,刚才他们一家一家拜访下去时,与丁行周一样,知道他们前来的目的之后,一些富户,或不假思索,或考虑片刻,纷纷应允明日送粮到官衙,不过能给千石的却没有了,最多的无非就是五百来石,最少的百来石。

当然,有些存粮不多的也怪不了人家,毕竟逢灾旱时期,秋成无望,年关不远,人家自然要留粮过冬,然而最让楚质与刘仁之感到愤慨的是,有几个富户,家里明明是开米行商铺的,仓库存粮过万石,听闻二人来意时,要么是顾左右而言他,推托不过时,才应允百来石,要么就是吱吱呜呜不肯表态,想糊弄过去。

楚质脸皮不够厚,刘仁之也是温良之辈,明知道这些人有力而无心,也不好意思点明,与之撕破面皮,只有心中气愤,冷面告辞离去。

“果然是流言蜚语,杭州城中不是无粮,而是粮不在官仓之内。”楚质轻抿了口酒,淡声说道:“囤积居奇固然一本万利,但也要小心玩火自焚。”

道理是这个道理,不过楚质心里也清楚,开米行店铺的商贾没有那么笨,肯定在米价飙升到某个百姓容忍的最大限度时候,抛售囤积的米粮,而且高明的商人还会采取循环渐进的办法,有步骤的慢慢涨价,一步一步,让人心中有个接受过程,压榨百姓每一个铜钱。

第二百七十章 奸商

气愤归气愤,却改变不了缺粮的事实,所以咒骂几句,发泄下愤然的心情,楚质与刘仁之感觉轻松了许多,吃饱喝足之后,也各自回房休息了。

翌日清晨,经过一天的口耳相传,杭州城中大部分百姓都已经知道官仓缺粮的消息,对此有人是相信无疑,有人是半信半疑,也有人全然不信,不管是相信,还是不信,起码有一个行为,城中百姓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有意无意的,开始关注官衙辖下米粮店铺的情况,当见到这些店铺正常开门营业,而且粮价不变时,百姓心里顿时放下一半心来。

如果不是官衙规定了百姓限量购粮的话,恐怕再也没有人会听信那些流言蜚语,况且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昨日范仲淹召集众官商议对策,加之部分官员四处筹粮的举动,也落入有心人眼中,再加上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而迟迟没有官员出来辟谣,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官衙辖下的各家米粮店铺前,立时挤满了前来购粮的百姓。

见到这个情形,使得某些半信半疑及全然不信的百姓心里也直嘀咕,考虑片刻,奉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也加入到抢购的行列中去,一时之间,各家店铺门前排起了一条长龙。

当然,杭州城中自然不仅只有官衙辖下粮店,其他私人的米行店铺也不少,而且也挤满了抢购的百姓,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见到这个火爆的场面,涨价是必然的,不过因为官粮店的价格没有变化,所以他们也不会涨太多钱,毕竟百姓过着精打细算的日子,加价三五文钱或许还能接受,如果超过十文,除了那些家境比较富裕的,也不差那几个钱,不愿意排队等待,直接在私人店铺购粮之外,普通百姓都跑到官粮店去了。

此时已经时近七月中旬,按理说已经进入秋天季节,且不说秋高气爽,或者雨水阵阵,但是天气照常理也应该转凉了,不过如今杭州依然是万里无云、酷暑闷热的天气,本来要摩肩接踵抢购米粮已经挤得非常辛苦了,又被灼灼的太阳一烤,百姓自然是汗流浃背,如果人人抹汗一挥,或者挥汗如雨的场面现在就可以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