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页

糟糕,刚才惊喜之下,忘记追问沈辽了,还不知道他是否答应呢,楚质心中懊悔,正想实话实说,却见到张元善满面的期待,顿时又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口中打了个哈哈,脑子急转,想着怎么把这事敷衍过去。

“都来了。”

范仲淹的声音适时响起,如同天籁之意,让楚质心中惊喜之至,急忙起身行礼拜见,张元善无奈,只好暂且收敛心思,与他躬身见礼。

“不必多礼了,都坐下吧。”范仲淹和声说道,苍浑的声音中杂乱着一丝倦意,还是与以前一样,道了句开场白,就直接转入正题:“此次请你们来,是为了修建引水渠,灌溉农田之事,按照张知县探查的情况来看,杭州各地水源充裕的大小江道共有一十三条,分布各县,水流经过之地,多为山石丘陵,且远离百姓居住的村落农田,不易利用。”

“久旱无雨,酝酿成灾,致使各县百姓背井离乡,居无定所,我等身为地方官员,奉命治理一方,当尽守土安民之责,以报皇恩。”激励了几句,范仲淹开始分派任务:“昌化李知县负责挖掘……及……,于潜史知县负责……”

古代的水利工程,不像现在有专门的施工队,而是让县衙招集民夫,通过服徭役的方式工作,有些地方因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兴修的水利工程,费时耗力不说,有时还达不到要求效果,往往是修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或者勉强修好,却经济损坏,要时常修补才能正常使用。

不过这并不能抹灭他们的贡献,毕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某方面说,其实就是一部水利史,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大运河……,哪怕在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现代社会,长江三峡工程,依然是个热闹的话题,无数举世瞩目的大工程,都是从点滴开始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的,所以就算挖渠引水最后没能成功,百姓却不会有所怨言。

“……暂且如此,你们就这样行事吧,如有什么困难,不必隐瞒,及时向本官汇报就是。”范仲淹轻声说道,有些水源处于崇山峻岭之间,的确难以引用,自然不能强人所难,最后不忘再次鼓动:“此乃利民惠民、功在千秋之事,待事成之后,本官定然上报朝廷,为你们请功。”

“下官定不负太守之托。”众官欣然领命道,对于范仲淹的话深信不疑。

千里做官求的是什么?无非是为名为利而已,谁都知道挖河引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况且也没有多少利可图,但是这可是捞取名声的好机会,有个好名声,往往意味着容易得到提拔,所以说只要干成这事,那可是实打实的政绩,谁也抹杀不了。

况且虽然范仲淹不再是中枢宰执,但影响力犹在,提拔一个人只是轻而易举之事,想到自己的名字可能出现在吏部升迁的名册上,不少人开始热血沸腾起来,纷纷向范仲淹拜别,准备赶回去着手实施。

范仲淹点头应允,同时说道:“钱塘楚知县且先留下。”

听闻这话,不少人步伐一滞,过了片刻,没有听到范仲淹呼唤自己名字,才磨磨蹭蹭的离开,目光闪过羡慕之意,而张元善更是微微失望叹气,当然不是嫉妒,而是楚质还没给人家一个明确的答复,本想出衙再问的,没想到又错过机会。

“太守……”当其他知县都离开之后,楚质轻轻行礼,不知道范仲淹叫住自己有什么事情,心里有点忐忑。

刚才分派任务时,楚质负责的工程比较轻松,就是疏通下西湖几个支流的淤泥,让湖水流淌得湍急些即可,相对其他人刻苦攻坚的工作,的确容易得让人妒嫉。

但这也不是范仲淹偏爱,主要是钱塘县的地形地貌就是这样,要么就是没水,要么多水的地方成灾,而江水离最近的村子旱田起码有四五十里,途中布满山石,就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没有这个时间挖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