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黄连素被惦记

我觉得这个可行,就是有一样儿,得有懂行的人领着干活,一般人可整不了这个。”

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家里开销大,进项少,陈秀芸跟孟兰心俩人,没少琢磨挣钱的事儿。

孟兰心猎户出身,家里本来是打牲乌拉衙门的牲丁。

她对打猎、养牲畜等倒是挺在行的,于是就跟陈秀芸提起了养殖山牲口的事来。

“这个兰心,她一天天的倒是能琢磨。

养山牲口不是不行,可咱们没有适合的人手啊。

眼下家里这摊子已经铺的挺大了,处处都缺人,尤其是缺能管事儿的。”

说起这个来,曲绍扬也属实犯愁,人手不够,尤其是特别可靠,值得信任的人,太少了。

如今家里头,最早那一批长工伙计,基本上都派出去当管事了。

现在家里这些,来的时间短,还需要观察观察,重点培养才行。

一时半会儿的,真没有那么合心意的人。

提起这个,两口子互相看了眼,随即叹口气。

这就是草根出身,没有底蕴的最大弊端。

不像一些大家族,经过多少年的积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对了,还有件事差点儿忘了说。

你带兵剿匪之后,从奉天来了一伙人,其中几个洋人。

他们说是什么施医院的人,想要买咱们那个黄连素的药方,给的价钱倒挺高。

我觉得这事儿有蹊跷,所以就没答应,只说是等你回来商议了再说。”

曲绍扬收拾完,陈秀芸找出干净衣裳给他换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这个,赶忙说道。

“施医院?要买黄连素的配方?”曲绍扬一愣。

所谓的施医院,就是受基督教长老会派遣,一些传教士在清朝境内设立的教会医院。

像光绪十三年,英格兰医生吴阿礼就在海城购买了土地,设立医院,传教、施医。

还有光绪十九年,爱尔兰医士丁滋普,进入长春城传教、施医,创办的长春男施医院。

这就是西医传入国内的开始,从那儿往后,东北各地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医院,大多都会被称为施医院。

施医院采取西医的诊疗办法,给人治病,没想到,他们竟然也看上了黄连素。

“不对啊,他们怎么知道黄连素的?”

曲绍扬有点儿好奇,这些洋人怎么会找到陈秀芸,打听黄连素呢?

“哦,我听说,是奉天的报纸上,报道了东边道霍乱的事。

之前朝廷不是也派人来询问,东边道霍乱的整个儿救治过程了么?

当时我和咱爹没想那么多,就有啥说啥,把治疗方案什么的都说了。”

陈秀芸也不太清楚具体情况,大概猜测,就是有人把霍乱的治疗方案泄露给报馆。

报馆为了引起民众的重视,也就详细报道了,正巧被洋人医生看到。

曲绍扬的猜测,跟陈秀芸也差不多。

这事儿怎么说呢,公布霍乱治疗方案,是件好事儿,让民众可以正确对待和预防这一类病症,不再愚昧迷信、求神拜佛。

“媳妇儿,不管是黄连素还是青霉素,制备方法一定要保密,不管他们出多少钱,都不能卖。

这些东西留着,将来都有大用处,你一定记着。”

眼下虽然陈秀芸制备出了青霉素,但是离着量产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主要是菌种的产量上不来,还没找到合适的高产菌种。

其他的配套技术也都不成熟,比如说除杂、冻干等等,都不是眼下能办到的,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

黄连素倒是好一些,不过也有待改进,等工艺完善了,想办法从国外进一批设备回来,他们可以试着生产。

这些东西将来,绝对是有大用处的。

“不光是这两样,还有你家祖传的秘方,你和咱爹研制出来的那些金疮药等。

方子一定保密,不可外传,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无论如何不能卖给洋人。”曲绍扬神色郑重的叮嘱陈秀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