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的紫宸殿内,气氛凝重而压抑,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阳光透过殿门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明亮的光柱,却驱散不了殿中弥漫的紧张气息。
李亨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目光在殿下群臣身上一一扫过。下方,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主张求和的一派,以张说为首,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礼,神情忧虑地说道:“陛下,如今我大唐刚刚经历权力交接,内部事务繁杂,百废待兴。吐蕃虽有进犯之意,但此时若贸然开战,必定会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我大唐的国力恢复极为不利。臣以为,不妨先遣使求和,以避免战争,争取时间让国家休养生息。”
此言一出,他身后的几位大臣纷纷点头附和:“张大人所言极是,求和乃当下之良策啊。”
然而,支持主动出击的一派却对此嗤之以鼻。李林甫冷哼一声,向前迈出一步,大声反驳道:“求和?哼,如此岂不是示弱于吐蕃?我大唐向来威震四方,怎能在吐蕃的挑衅面前低头?罗浩将军主动请缨,愿率罗家军抗击吐蕃,这正是展现我大唐威严的好机会。若此时求和,只会让吐蕃更加轻视我大唐,日后恐怕会变本加厉地侵扰我边境。”
两派大臣各不相让,朝堂上顿时吵成一片,“求和!”“出战!”的声音此起彼伏。
李亨看着眼前这混乱的局面,心中烦闷不已。他深知,无论是求和还是出战,都关乎大唐的国运,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艰难的抉择,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就在这时,一直静静站在一旁的李泌微微皱眉,轻咳一声。他的这一声咳嗽虽不响亮,却如同在嘈杂的环境中投入了一颗石子,瞬间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李亨仿佛看到了救星,连忙说道:“李爱卿,你素有智谋,且见解独到。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不妨说来听听。”
李泌上前一步,向李亨躬身行礼,然后缓缓直起身子,目光平和地扫过众人,说道:“陛下,诸位大人。如今这战与和,皆有利有弊,确实难以抉择。主张求和者,是为了避免战争对国力的损耗,此乃长远之计;而主张出战者,欲彰显我大唐之威严,维护国家之尊严,亦有其道理。”
李亨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李泌顿了顿,接着说道:“然而,臣以为,当下之急,既非求和,也非立刻出战。吐蕃此次趁我大唐权力交接之际异动,其真实意图尚未完全明晰。我们不可盲目做出决策。”
他环顾四周,见众人都在认真倾听,便继续说道:“臣建议,先加强边关防御,增派兵力,加固城防,储备充足的粮草和兵器。同时,派遣大量斥候,密切观察吐蕃的一举一动。待我们对吐蕃的兵力部署、战略意图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之后,再做决策,方为稳妥。”
张九龄思索片刻,觉得李泌所言有理,说道:“李大人此计,不失为一个折中的好办法。先加强防御,可保边关暂时无忧,同时又能争取时间,摸清吐蕃的底细,以便我们做出更合适的应对之策。”
李林甫却不以为然,皱着眉头说道:“李泌,你这不过是拖延之计。如此犹豫不决,只会让吐蕃以为我们胆怯,更加肆无忌惮。”
李泌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李大人,此非拖延,而是审时度势。战争非同儿戏,不可意气用事。我们如今对吐蕃的情况了解有限,贸然出击,万一陷入困境,后果不堪设想。而加强防御,并非示弱,而是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我们再出手,便能一击制胜。”
李亨听着李泌的分析,心中逐渐明朗起来。他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李爱卿所言极是。如今我们对吐蕃的情况尚不明确,不可仓促做出决定。就依李爱卿之计,先加强边关防御,密切观察吐蕃动向。同时,继续商讨应对之策,一旦时机成熟,便果断行动。”
朝堂上的大臣们听皇帝这么说,虽仍有一些人心中不太认同,但也只能遵从此令。
散朝后,李亨将李泌单独留下,说道:“李爱卿,今日朝堂之上,多亏你能冷静分析。只是这加强防御易,可如何判断何时才是出击的最佳时机呢?”
李泌微笑着说道:“陛下,所谓时机,需从多方面考量。一方面,我们要观察吐蕃的军事行动。若吐蕃军队出现粮草短缺、内部矛盾激化等情况,便是我们出击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自身的准备情况。当我们的兵力部署完善、粮草兵器充足,且士气高昂之时,出击便更有胜算。”
李亨点头表示理解,说道:“嗯,爱卿分析得透彻。只是朕担心,若我们一直按兵不动,吐蕃会趁机扩大势力,对我大唐造成更大的威胁。”
李泌说道:“陛下不必过于担忧。我们加强防御的同时,可派遣使者前往吐蕃,表面上是求和,实则探听虚实。同时,联络周边部落,让他们在吐蕃后方制造一些麻烦,牵制吐蕃的兵力,使其不敢轻易大规模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