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公疑惑地问道:“哦,敢问王后娘娘,老臣哪一半话说错了?老臣一定改。”
王后笑道:“你说天下父母都怀着一颗仁慈之心,用在百姓家里没有错,而用在帝王家,本宫看就未必啊。就像太子,只有本宫牵挂他,而他的父王却把他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哪里还顾得上儿子的生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王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刘公公听了,也跟着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们大王心里应该有,只是他目前心被蒙住了,老臣想,终有一天,大王会为他今天的行为而后悔。”
王后说道:“本宫就怕到了那一天,大王后悔也来不及了。算了,莫儿没有他的父王疼爱,做母后的自然多疼些,而且从现在起,我们要认真谋划,不能让对手得逞。我们只能胜不能败。”
刘公公说道:“王后娘娘说的,老臣都能理解。老臣相信,京城的那个女人和您相比,她连您的一根小指头都算不上。”
王后说道:“只要她是对手,不管强弱,都得小心翼翼地应对。说起来,刘公公啊,本宫还是挺想念以前四处征战的生活,习惯了听战马的嘶鸣声,听刀枪剑戟的碰撞声,听将士们的厮杀声,而现在只能听这纺车的声音,和自己的唠叨声了。”
王后说完最后一句话,自己都乐了,也把刘公公给逗乐了。刘公公安慰道:“王后娘娘,您现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外,让太子爷和将士们驰骋沙场,征战四方,这也是您的荣耀不是?”
王后笑道:“唉,本宫也只能这么想了。你呢,也不用安慰本宫,这人啊,不服老不行。人生就如同江河,自古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
刘公公笑道:“别人到了沙滩上,就成了一粒沙子,王后娘娘到了沙滩上,您还是王后娘娘,老臣还愿意跟着伺候您。”
刘公公的话反过来把王后逗乐了。二人笑罢,王后忽然问道:“刘公公,你怎么不好奇本宫最后叮嘱将军的都是些什么事儿呢?”
刘公公闻言,回答道:“王后娘娘的脾气,老臣最清楚的。该说的、能说的,王后娘娘自然会说,不该说的,不能说的,即便是老臣问了,王后娘娘也不会透露半个字。再说您的嘴赛过宫里铜鼎上的铭文,每个字都价值千金,没有一个多余的。”
说完,刘公公自己先笑了起来,王后也再次被刘公公的话逗乐了。笑罢,王后说道:“刘公公啊,本宫比不得从前了,以前身边文臣武将如林,如今可就你和将军了,你再不参与,恐怕本宫以后就真成孤家寡人了。所以从现在起,刘公公,你可以参与本宫的一切谋划。”
刘公公慌忙跪下磕头,说道:“王后娘娘,老臣不敢。”
王后说道:“刘公公,快起来,起来说话,以前是本宫不允许你们近臣多言,怕扰乱国政。可现在是本宫应允的,不但参与无罪,而且还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你觉得本宫哪里考虑不周全,或者错误,也要随时提醒,记住了吗?”
刘公公说道:“只要王后娘娘愿意,老臣定当该听的时候就听,该说的时候就说,好为王后娘娘分忧。”
王后点点头,说道:“本宫就是这个意思。为了保证太子此次去京城平叛能够成功,本宫已经做了如下的几个安排。”
“首先,本宫让将军秘密派人,把本宫的旨意提前告知沿路各地方,即凡太子出征所到之处,各地在保证当地秩序的前提下,都派出相应人马一路跟随。刘公公,本宫考考你,你知道本宫为何如此安排吗?”
刘公公想了想,说道:“王后娘娘的意思是,这样一来,太子一路行去,不仅能够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能收获民心军心,提高太子的声望。”
王后听了刘公公的话,点点头,继续说道:“这样一来,等太子爷到了京城之时,就能聚集起一支人马不少的队伍。要知道,打仗一定尽量不要人数,人数少了,在战斗中容易吃亏。巧妇做饭,米多多益善,毕竟米少了,大家就得饿肚子。太子有了足够的人马,应对敌人,才会更从容。”
刘公公点头赞同道:“王后娘娘所言极是,我们以前就吃过这样的亏。太子爷毕竟初出茅庐,人手多些,他的胆量也就大些,我们能为太子争取的,就尽量争取。”
王后微微颔首,继续说道:“同时,为了让太子和将军都能无后顾之忧,本宫呢,也就顾不上这把老面子了。”
刘公公闻言,不禁好奇地问道:“王后娘娘,老臣不知您说的是哪家的老面子?如果是老臣的,别说一张,有多少张,王后娘娘只管拿了去。”
王后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本宫说的是自己,本宫打算这次来个倚老卖老。”
刘公公说道:“老臣恐怕没有听明白王后娘娘的意思?”
王后说道:“本宫意思是说,本宫已经让将军派人去通知南边的五犬王、四雄王、二郎王,还有那个三豹王的儿子——新豹王,就告诉他们,过几日就是本宫的寿诞,本宫想邀请他们都过来热闹一下。刘公公,本宫就想问问,你觉得这个想法如何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