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此以往,吏员还有办事的动力么?
宋讷方才说,国子监诸生去了各地“没有帮手”的原因就在这里。
吏员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疯了?为了国子监空降的官员得罪本地士绅地主?
但朱元璋这一手“吏转官”,直接给了各地吏员成为官员的机会。
各地原本浑浑噩噩的吏员,还不抓紧机会,拼命地办事儿,争取将新政推广做出成绩?
哪里的黄册、鱼鳞册编纂得快,哪里的“摊丁入亩”推行得快,哪里的官员、吏员就能获得升迁。
这便是李善长在信件中,给朱元璋提出的解决之策。
国子监诸生与各地吏员联手,成为朱元璋“皇权下乡”的爪牙,新政自然得以推行。
吏部尚书李信当即说道:“陛下,吏员岂能成为官员?那些吏员大多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若他们进了官员之中,会令各地政务混乱,民不聊生,请陛下收回成命!”
吏员转官员,会直接挤压原本官员体系内其他渠道上来官员的晋升空间。
郭允道等官员怎么可能答应?
朱元璋挥挥手,浑不在意。
“李爱卿莫着急,咱还没说完呢,这乡官有上限,只到九品,便不会再晋升。”
“虽只有九品,但依旧是录入朝廷官员名单之中,除此之外,乡官除了可以由吏员晋升担任,还可以由解甲归田的军卒担任。”
“其中,还有一部分就由各地的官员家中正在候补的子弟担任!如此一分为三,各有各的公平。”
吏部尚书李信傻眼了,因为朱元璋这后面的处理,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厉害。
一则,限制了乡官的品级,让乡官有体面,但不会动摇如今的官僚体系。
二则,朱元璋还给解甲归田的军卒留了一条路,直接兼顾了武勋集团的利益。
三则,如今天下官员之中,有不少子弟都在赋闲,就等着官员出现空缺,他们去填补。
但官职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前任不死,你怎么去填补空缺?
朱元璋设置的乡官,给了这些赋闲在家的子弟一个机会,乡官也是官,总比在家一直等着好吧?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