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两条新政,从政策层面直接解决了“皇权不下乡”的问题,以及文武官员阻拦新政的基础。
洪武十一年,四月,朱元璋的新政在各地开始推广,国子监的监生亦奔赴各地。
大明,河间府,枫桥镇。
“诸位父老乡亲,今陛下明发圣旨,恩德遍布天下,要重修鱼鳞册、黄册,推行新政!”
枫桥镇中心,一年轻的吏员正口若悬河,身边还悬挂着一公文告示。
百姓们围拢在四周,有人说道。
“小刘先生,这重修鱼鳞册、黄册的事儿我们可都听说了,万万不能配合。”
“对对对,谁家配合了,以后多收他家的赋税,我们一年忙到头赚不了几个钱哦。”
“就是就是,听说陛下推行的啥新政,赋税比以前多一半呢,傻子才重修。”
刘正德闻言哈哈大笑。
“诸位,我刘正德从小就是长在枫桥镇的,还能骗诸位不成?告诉你们,重修鱼鳞册与黄册,就是为了确定咱乡亲们的名下田产。”
“赵叔,您家里有水浇田七亩地,您村子里那张财主,有水浇田五十亩,您两家一年到头交的赋税,却是一样多的对不?”
满脸皱纹脸色黑红的老农户点了点头,有些木讷地说道。
“是啊,年年都是这么交的,我家有六口人,他家也有六口人,新政不还是要多交税么?”
“非也!非也!”刘正德挺直了腰杆子,道。
“今日咱县里面来了一位大人,直接从金陵国子监来到咱们这里的,人家受陛下圣命而来。”
“大人说得清楚明白,田地多的多缴纳赋税,田地少的少缴纳赋税,赵叔,以后那张财主家每年缴纳的赋税,就是您的七倍多!”
“还有,您田地少,缴纳的赋税会重新调整,不会像从前那般多了。”
啥?老农户赵叔浑浊的眼珠子慢慢地亮了。
“刘家老大,你说的是真的?还有这种好事儿?”
刘正德点了点头,环视四周。
“那可不?陛下金口玉言的还有假?诸位乡亲,再有几日,国子监的大人就会开始编纂黄册、鱼鳞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