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丞相抬起头,目光炯炯有神,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忠诚的光芒(那光芒仿佛燃烧的火焰,透着对太子功绩的由衷钦佩 ),神色庄重,声音醇厚且掷地有声,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陛下,虽说太子侧妃与圣妃之事看似皇家家事,然而皇家之事向来与国事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呐。陛下,不论您最终做出任何决定,老臣以为,都应当征求太子殿下的意见。”
小主,
(此言一出,群臣中不禁泛起一阵细微的私语,众人的目光纷纷如箭般投向周丞相。站在前排的一位年轻大臣,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周丞相此举,是真心为大局着想,还是另有深意?莫不是想借此机会,巩固太子一派的势力?”而旁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捋着胡须,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低声自语道:“丞相所言极是,太子殿下贤能,此事听听他的想法也好。”)
周丞相顿了顿,向前微微跨出一步,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笏板,继续说道:“太子殿下为我云国可谓是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他将各个州县的农业搞得有声有色,大力推行新的耕种之法,兴修水利。”(说到此处,周丞相眼中的光芒愈发明亮,仿佛看到了太子奔波于田间地头的身影 )“在他的带领下,百姓们不再为温饱发愁,家家户户都能有饭吃。不仅如此,太子殿下心系平民子弟,深知教育乃兴国之本,特意兴办书院,让那些平民家的孩子也能有书可读,有机会改变命运。如此功绩,百姓们无不感恩戴德,称赞有加。”
(皇帝云天坐在龙椅上,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右手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扶手,思绪仿佛也随着周丞相的描述,回到了听闻太子种种举措时的场景,心中满是对太子的认可 )
周丞相接着说道:“再者,此次听闻有外邦犯境,太子殿下二话不说,亲自挂帅,带领军队出征四方。他不顾自身安危,冲锋陷阵,只为守护我云国的疆土和百姓。如此赤胆忠心,为云国付出诸多,怎能不让人动容。”(周丞相说到动情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脸上满是对太子的心疼与敬佩 )
(此时,一位素来与太傅交好的大臣,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担忧起来:“若皇帝真听了太子的意见,太子会不会因顾及太傅的面子,放过侧妃?那我之前为侧妃求情,岂不是白费力气?”而另一位平日里与周丞相政见不合的大臣,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心想:“周丞相这是想借太子之势,压过皇上吗?且看皇上如何应对。”)
周丞相神色愈发郑重,又向前迈了一步,说道:“陛下,臣还想提及,太子妃同样功不可没。太子妃虽身处宫廷,却心系民间百姓。听闻她凭借自身所学,为云朝百姓寻得了种植优质高产粮食的方法。在推广种植过程中,她不辞辛劳,派遣宫中可靠之人深入民间,指导百姓耕种,使得百姓不仅能够收获更多粮食,生活得以富足,更让云朝上下能和平安宁地发展。这背后,太子妃贡献了不少力量啊。”(周丞相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摇头感叹,对太子妃的作为亦是充满赞赏 )
皇帝云天听闻,微微一怔,眼中露出思索之色,手指敲击扶手的动作也随之一顿。他确实未曾深入了解过太子妃在民间还有这般作为,心中对太子妃的印象不禁又多了几分赞许。
(此言一出,朝堂上又是一阵骚动。一些大臣面露惊讶之色,显然也是头一回听闻太子妃有如此功绩。那位一直支持太子侧妃的大臣,心中有些慌乱,暗自思忖:“这太子妃竟也有这般能耐,若太子看重太子妃,那侧妃的处境岂不是更艰难了。”而一些中立的大臣,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觉得此事愈发复杂了 )
周丞相清了清嗓子,神情愈发激昂,继续说道:“要说皇家血脉,刘侧妃生了一个小皇子定然是好事,为皇室添丁,值得庆贺。但陛下,您再瞧瞧太子妃,她一胎便为我云朝诞下 5 个皇室血脉,而且个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这等祥瑞之兆,实乃我云朝之福啊!想那历史上,但凡出现如此祥瑞,哪个朝代不是繁荣昌盛?太子殿下日后继承大统,再加上这几位天资聪慧的皇子辅助,定能带领云朝百姓走上繁荣昌盛之路,开创和平盛世。太子妃此举,可谓功高盖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