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年整编为第四十七军。
这支部队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五四年九月回国,驻防雷州半岛。就是今天的湛江市。
六零年移防湖南衡阳,七零年北调陕西,八五年改编为第四十七集团军。
为什么要说到三五九旅呢?这就不得不说到那位王老旅长了,他种地厉害呀。
三五九旅开到湖南的第一分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西疆生产建设兵团,知道了吧?
后来王老旅长担任了铁道兵部队的司令员。
抗美援朝的时候,王老旅长就到了黑龙江,他看到这么肥沃的土地禁不住感叹了一声:这地不种,都白瞎了呀。
那时候抗战结束,解放战争开幕,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地区成为了解放战争的根据地,粮食又成为了关键问题。
王老旅长大手一挥,开荒,建设荣军农场。
四七年当年就有七批复员兵十四万一千零二十人开进了北大荒。
到四八年冬天,又有战争中负伤致残的荣誉军人十余万人来到这里,积极的投入到了农场的开辟建设当中。
绥滨、富锦、伊兰、汤原、鹤立、香山、孟家岗、二龙山、宝泉岭、铁力、勃利、笔架山和东西火犁、虎林、密山、饶河等等。如火如荼。
到五四年,农场已经成片。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不说,一个盛大的粮食帝国的雏形已经首开眉目。
五四年,铁道部队第五师开赴大兴安岭汤旺河抢险森林铁路。
五五年,第一个以铁道部队番号命名的大型农场成立,八五零农场。
五六年,铁道兵农垦局成立,自五六年六月起,铁道兵部队第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的复转官兵两万多人带着家属来到北大荒。
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五、八五八、八五九农场先后成立。
这里多说一句,建设农垦农场的经费,也是来自铁道兵部队各师在全国的工程项目盈利。
五八年一月,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号召发出。
各军兵种机关、部队、院校八万一千五百军人迅即从全国各地向黑龙江进发,带着家属落户三江平原。
六二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
六六年,沈阳军区又有一万零七百六十九名干部战士到黑龙江省二十九个边境农牧场插队,
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黑河农建一师和合江农建二师,共辖九个团。
六八年六月,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整编六个师。
从六八年到七六年,又有来自全国各城市的知识青年们投入到了农场的建设劳动当中。
五十四万,整整五十四万多个年轻人。
实话实说,最后能回去的不知道是多少,没有任何的统计数字。或许,是不敢统计。
一师驻北安县,北安农场管理局,二师驻萝北县,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三师集贤县红兴隆,
四师密山县牡丹江,五师嫩江九三,六师富锦县建三江。
一共六十八个团,三个兵直独立团,三个兵直独立营,另建有钢铁厂,炼油厂和两个机械厂。
兵团八年,一百多万人的付出。
六个师分别用“建“设”“钢”“铁”“边”“防”六个字做为信箱编码。
在这八年当中,他们不仅仅开荒种地,还担负着守边卫国的重任,左手锄头右手枪,三千一百公里的边境线,稳如泰山。
七六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
一部北大荒的开荒史,就是一部北大仓的军垦史。
哦,忘了说了,四几年那个时候黑龙江是五个省,黑龙江,合江,嫩江,牡丹江和松江。那个绥宁省就是牡丹江省。
绥宁这个名字只存在了一年,四六年中到四七年中。
如果你查阅三江平原农垦资料的话,会遇到牡丹江省,嫩江省,松江省哈尔滨这样的字眼儿。那不是写错了。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的驻地和兵团一样选择了在佳木斯,接手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全部农场,荣军农场,农牧场和其他国营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