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众接到电话后,立刻向程明远汇报:“首长,倪子干局长报来,巢县南门段因运粮轧死一位老大爷,请求处理意见。另外,巢县粮食局护场粮食爆满,近万斤粮食露天存放,也请求解决方案。”程明远听闻,立刻找来倪则耕、胡德荣一同商议。三人迅速分析局势,程明远随即口述,陈学众认真记录下处理办法。
其一,大战当前,责令事故方驾驶员戴罪立功,继续为大军运粮,但只提供一日一饱饭,不给予额外报酬。若日后表现良好,可考虑免于进一步处理。这一决定既给予驾驶员弥补过错的机会,又不影响支前工作的推进。
其二,对于受害方,给予一次性抚恤30元大洋,并通知所有地方政府,凡因献公粮而不幸死亡的,均参照军烈属待遇处理。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广大积极支前群众的尊重与保障。
其三,通知巢县粮食局的倪子干同志,立即开辟第二粮食集散地,地点就定在撮镇。并且,每一趟大宗运粮,都安排部队带枪押运,以此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程明远迅速且周全的决策,让五地委上上下下对他的睿智与果断无不折服。在这渡江战役的关键筹备时期,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败,每一次决策都影响着民心向背。然而,这仅仅是众多突发状况中的一例,后续还可能面临更多棘手的问题。敌人是否会趁机破坏支前工作?粮食运输过程中还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陈明远和五地委又将如何在重重挑战中,确保渡江支前工作顺利进行,为胜利铺平道路?一切都在紧张的氛围中,等待着他们去勇敢应对。
巢县的粮食需大量运往撮镇,运输任务艰巨,现有的武装力量捉襟见肘。程明远当机立断,将警卫连全员投入到运输护卫工作中。不仅如此,他要求所有文职干部一律配枪,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一时间,黄玉书所在的警卫班最为忙碌,成员们纷纷被调派出去执行任务。程明远自己也时刻带着手枪,就连秘书陈学仲同样配备了枪支。
与此同时,五分区的马长炎和赵鹏程肩负起维护江北各县政治稳定、政权巩固以及社会治安的重任。局势并不平静,小股敌人的袭扰时有发生,导致小仗不断。而道路抢修、河道清理工作迫在眉睫,各起渡点的警戒任务更是丝毫不能松懈,这一系列工作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
林岩同样分身乏术,负责协调各方事务,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枢纽,将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五地委如同四个紧密协作的摊子,全面铺开,为渡江战役做着最大限度的准备。
正如史学界所评价的,程明远领导的五地委与陆学斌领导的四地委,虽各自承担着不同区域的筹备工作,但目标高度一致——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一伟大目标,如同高悬的明灯,激励着每一位投身其中的战士和干部,他们不辞辛劳,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新中国的诞生拼尽全力。
然而,随着渡江日期的日益临近,困难与挑战也接踵而至。敌人必然不甘心失败,可能会加大破坏力度,如何在加强防范的同时确保各项筹备工作不受影响?在这紧张忙碌的氛围中,又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五地委和四地委能否顺利完成任务,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他们用热血和汗水去书写答案。
1949 年春,局势风云变幻,解放战争已到关键时刻。五地委明远接到一则重要情报:桐城汤家沟有国民党 90 军,带着 3000 多条枪有意投诚。程明远深知这是壮大我方力量的绝佳机会,立即通过五分区致电孙仲德先遣纵队九支队的黄先同志,让他们派人前去接收。考虑到九支队驻扎在淮南大通,路途较远,程明远特派姚燕如前往九支队进行联络。
然而,由于种种复杂因素,国民党九十军起义一事最终因未能成功联系上而告吹。姚燕如无奈返回五分区复命,程明远并未气馁,而是迅速调整策略,当机立断地命姚燕如协助宣醒民秘密潜入当涂县城,与朱世昌接头,并让朱世昌出面说服曹竹友弃暗投明。
姚燕如与宣醒民精心乔装打扮,身着长袍、头戴礼帽,脚蹬皮鞋,鼻梁上架着墨镜,活脱脱一副生意人的模样。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江南。此时的国民党当涂县政府办公室内,一片死气沉沉之态,人心惶惶,上班的人员要么来得很晚,要么做事拖沓,毫无生气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