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外援

何以为民 好故梦心 1432 字 3天前

柳林镇的冬日,天色总是沉得早些。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镇子的屋檐树梢,也压在李腾的心头。办公室里,虽然取暖器卖力地吐着热气,但那股从门窗缝隙钻进来的寒意,却丝丝缕缕,缠绕不去,恰如他此刻的处境。

针对他个人的流言蜚语,经过最初的愤怒与憋屈后,李腾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反复咀嚼宋知远“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行”的告诫。他不再去留意那些躲闪的目光和暧昧的低语,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尤其是盘活闲置资产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上。他深知,唯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政绩,才能彻底粉碎那些阴险的诋毁。然而,电影院这块“风水宝地”被胡三牢牢占着,态度强硬,寸步不让,内部又有刘长根若隐若现的掣肘,直接硬碰,时机未到,也非上策。

桌上的台灯亮起,昏黄的光线勾勒出他眉宇间的凝思。他摊开笔记本,上面罗列着柳林镇几处主要的闲置资产:老电影院、废弃的砖瓦厂、镇边缘空置的旧粮站……每一个名字背后,都牵扯着一段沉寂的历史和可能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胡三和他的电影院,只是冰山一角,是横在他面前必须拔除的第一颗钉子,也是一块试金石,考验着他这个新任镇长的智慧和魄力。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李腾喃喃自语。宋知远在电话里指点他“可以考虑引入外部投资,合作开发”,这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柳林镇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财政枯竭,光靠内部循环,很难打破僵局。借助外部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或许是盘活这些沉睡资产,实现跨越发展的捷径。

然而,引入外部资本谈何容易?柳林镇地理位置不占优,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拿什么吸引投资者?那些精明的商人,会看上这块贫瘠的土地吗?即便有人感兴趣,在合作中,镇里如何保障集体利益,避免“肥水流入外人田”,甚至背上新的债务包袱?这些疑虑,像冰锥一样刺穿着他的热情。

他想起舅舅陈志远。舅舅在省城经商多年,人脉广阔,见识不凡,或许能提供一些思路,甚至帮忙引荐一些可能对乡镇开发感兴趣的企业资源。但旋即,一丝犹豫浮上心头。依靠亲属关系寻求助力,是否合适?会不会被人拿来做文章,说他“假公济私”、“引入关系户”?在这个敏感时期,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思考再三,李腾还是拨通了陈志远的电话。他并没有直接请求帮忙,而是先汇报了自己在柳林镇的工作情况,特别是目前遇到的困境和初步想法,以请教的口吻询问舅舅的看法。

陈志远在电话那头听得仔细,末了,沉稳地说道:“小腾,你的思路是对的。穷则变,变则通。乡镇发展,不能光盯着上面拨款,也要学会市场运作,借力发展。你顾虑的那些问题,确实存在,关键看怎么操作。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经营权转让、股份合作、租赁开发等等,核心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要让投资者有利可图,有积极性,也要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长远受益。”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我这里,你放心。我可以帮你留意,牵个线,但具体谈不谈得成,怎么谈,完全靠你们镇里自己把握原则。我介绍的企业,你们更要严格审查,按市场规矩办,公事公办,这样对双方都负责,也免得让人说闲话。”

舅舅的话像一颗定心丸,既打消了他的部分顾虑,也指明了方向。李腾心中豁亮了不少:“谢谢舅舅,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嗯,基层工作复杂,你凡事多思量,拿不准的多请示领导。有什么需要我这边提供信息的,随时打电话。”陈志远叮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