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样的人也有种好处,就是可以长时间在村子里教书,不会教一两年就走了。
只要有孩子们认真的学了老秀才肚子里的知识,不管多少年,总能有一个考中秀才的吧!胡贵在这里这么期盼着想到。
齐大山又问道,“胡叔,您觉得最终能有多少个孩子去读书呢?”
胡贵苦笑着摇摇头,说道,“能有个二三十人就算是多的了。”
最乐观的情况就是一户供一个男孩,甚至有的人家还会一个不让。毕竟男孩大了可以下地干活,要是出去读书那不仅要花钱还要白多了一张吃饭的嘴,怎么算也不合算的样子。
况且很多人家认为他们生来就是农民,祖祖辈辈也都是农民,没那个天赋、变不成读书人!
齐大山问道,“那一个孩子需要教多少束脩呢?”
胡村长大概算了一下,“教书先生花费大概12两,去读书的人算20个,一个孩子就需要600文。”
“这不算多。”
600文钱,村子里的人家咬牙挤一挤还是有的。
“行了,事情我都说完了,不耽误你上地干活了。”
胡贵达成目的后,心满意足的走了。
送走胡贵后,齐大山就把齐詹和齐有粮叫来,说了自己的打算,“等到教书先生来了之后,你们兄弟俩一起去读书。”
“太好了,谢谢爹,我会认真读书,绝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齐詹乐颠颠的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