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兴起,李善长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侃侃而谈。
“得知李景隆要来,燕王根本没当回事。”
“大战在即,他没有坐镇北平城,而是将长子朱高炽留下,主持防务......”
“而他本人,则快马加鞭赶到辽东,找十七弟宁王朱权,借来了大名鼎鼎的朵颜三卫!”
“由于赶路需要时间,李景隆终是先一步赶到。”
“要说五十万明军,强攻硬取,打下一个小小的北平城,不费吹灰之力。”
“真打不下来,才是个技术活!”
“就凭李景隆和燕王的交情,巴不得他坐上皇位,给武将勋贵们出口气呢!”
“但要是原地按兵不动,似乎也说不过去。”
“一次,都督瞿能父子攻入张掖门,眼瞅着要端了燕王老巢,硬生生被李景隆叫回来了!”
【十月攻城,都督瞿能与其二子率骑千余,战入张掖门,势甚锐,城垂破,景隆秘止之,退十五里而军......】
【燕世子(朱高炽)令夜汲水浇城,俱冰,城遂不可登!】
——《国榷》。
有人说,这是李景隆贪天之功,不想让部下太出风头。
其实,作为大军主帅,只要攻下北平城,断了朱棣后路,使靖难之役提前结束,功劳都得算在他头上。
退兵的原因只有一个,他就没想好好打!
等到朱棣回师,连城门都没进,直接就奔李景隆去了!
一场仗下来,南军又是失踪数万,投降数万,李景隆丢弃全部粮草辎重,跑出去六百多里,直接窜到山东德州了。
朱允炆知道了,差点气得吐血三升......
之前耿炳文输了个底掉,他拿老头子尚且没有办法。
这次换了李景隆,世袭国公,头衔比耿炳文还大,更是无可奈何......
当然,他完全可以用出师不利的名义,将二人下狱治罪,也未尝不可。
前提是,做好和军方大佬彻底撕破脸的准备。
到了燕王绕开济南府,千里奔袭,兵临应天城下,李景隆兴冲冲的跑去开门了。
眼看城池将破,危如累卵之际,朱允炆还是动不了他。
最后,只能砍了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出气......
要说李景隆与燕王没有瓜葛,从头到尾,清清白白,那才叫滑天下之大稽!